
贵州自然天文访问团 DAY1
第一天活动简介
时间 | 行程 | 学习重点 |
---|---|---|
上午 | 由香港乘高铁前往贵州 G2964 香港西九龙 - 贵阳东 | 参观路途之中见到的景色和事物包括桂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领略中国的大好河山;一连串的山洞高铁在高架桥上飞速行驶领略祖国的高新科技发展 |
下午 | 参访甲秀楼 | 认识甲秀楼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楼内古代甄姬时刻、名家书画等作品,了解和尊重贵阳的历史和文化,了解政府为了保存甲秀楼所进行的保育工作,以及探讨其面对的挑战 |
贵州省简介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东部,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全省国土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辖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毕节、铜仁6个地级市,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自治州,1个国家级新区(责安新区),9个县级市和79个县(区、特区),其中少数民族自治县11个。
贵州属亚热带瀑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暖风和、雨量充沛、两热同期。
贵州是古生物的发源地之一,地层中蕴藏着各个时代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被誉为「了解和研究地球生命发展演化史的宝库」。「贵州始杯海绵」化石的发现,将地球生命起源向前推到了距今6亿年前。
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距今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栖息繁衍,现已发现黔西观音洞、盘县大洞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遣址40 多处。
甲秀楼简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贵州省贵阳市“城南遗迹”
清代贵阳八景之一,被称为“鳌矾浮玉”。
贵阳历史的见证,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建楼以前,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马廷锡曾在此建栖云亭讲学传道。这一传统的中式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当时先在沙中垒台作“奋鳌状”,名“鳌头矶”,再于台上建阁,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天启元年(1621年)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更名来凤阁。复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田雯重建,仍用旧名。有浮玉桥衔接两岸。十年动乱中,楼危亭毁。1981年,按原式样重修,楼基部分,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重建涵碧亭,重修过程中,发现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诗碑,重修后有八块诗碑复嵌于底层楼壁。楼额“甲秀楼”三字,系宣统年间谢石琴所书。十年动乱中散失,后寻回刻有“秀”、“楼”二字的两块,另据过去照片,配写“甲”字,按原式样悬挂楼顶层外面。
从古到今,甲秀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茸。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新建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陈列院,收集收藏了贵州省苗族、侗族、彝族、水族、革家、土家族、布依族等民族传统服饰、手工刺绣品、民间蜡染数百余件,令人叹为观止。该馆所陈列展示的民族传统服饰和民族工艺品,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体现,也是贵州各少数民族的骄傲。
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2.9米,为木结构阁楼,画甍翘檐,红棂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栏相护,翘然挺立,烟窗水屿,如在画中。登楼远眺,四周景致,历历在目。
楼前桥先称江公堤,后改浮玉桥。浮玉桥如白龙卧波,全长90余米,穿过楼下,贯通两岸。甲秀楼初建成时浮玉桥有九孔,桥西侧的沙洲叫芳杜洲,洲上花木缤纷。月朗星稀时,桥与沙洲相映成趣,名“九眼照沙洲”,而解放后修滨河路九孔石拱桥被填了两孔,筑坝拦水,芳杜洲也没于水底。桥上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亭柱镌清咸丰年间贵阳知府汪炳嗷的联语:”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桥南有翠微阁,遥相呼应。
个人经历 学习感受记录
今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高铁上度过,尽管如此但一点都感觉不到无聊。高铁上可以看到路途中不同地区独特的风景,领略中国的大好河山,尤其是在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堪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错落有致的石灰岩峰林拔地而起,如同一座座巨大的翡翠宝石镶嵌在碧绿的田野之中。这些奇峰怪石形态各异,有的如刀削斧劈,棱角分明。这独特的地貌不仅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更是数亿年地质演化的见证,让人不禁感叹造物主的神奇。
这张照片不但拍下了背景里那十分壮观的喀斯特地貌,那连成一片的不断起伏的山脉,还拍下了一辆老式的火车。这也给我了深刻的感受,这和我们坐的复兴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融合了历史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画卷。
老式火车代表了中国铁路发展的起点,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见证。相比之下,我们乘坐的复兴号高铁则代表了中国铁路技术的巅峰:流线型的车身设计,高速平稳的行驶,舒适豪华的车厢内部,以及先进的智能化系统,无不彰显着中国铁路科技的飞速发展。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老式火车的价值。正是这些”老古董”为中国铁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有趣的是,在今年早些时候,当极度寒冷天气导致高铁线路挂霜时,这些被认为已经”退役”的内燃机车再次”重出江湖”。它们在恶劣天气下依然能够稳定运行,保障了运输畅通,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机车各自的优势。
PS: 到达贵阳东站时在旁边铁道突然有一辆和谐号呼啸而过 告诉通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午我们到访了甲秀楼以及旁边的龙门书院。除了了解到甲秀楼基本的历史底蕴,更令我出乎意料的是甲秀楼给我了和我见过的其他古迹建筑的不同。
像是在香港、深圳的一些古迹建筑都通常坐落在郊区,但是甲秀楼十分不一样,它坐落在贵阳的市中心,这就有了很大的不同,给我的震撼不只是甲秀楼,还有这个古代建筑和它背后的高楼大厦形成强烈的古今冲击感。但是它不仅没有被现代化的浪潮淹没,反而因为与现代建筑的对比而更显其独特魅力。这种古今并存的景象,不正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和发展活力的最好证明吗?它也告诉我们传统与现代并不对立,而是可以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上联:“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衢;迢速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却好把猪拱箐扫,乌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下联:“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棘道,汉置戕河,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销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成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岗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
我也在甲秀楼里见到了许多碑刻例如《甲秀楼》
明河清浅水悠悠,新筑沙堤接远洲。
秀出三狮连凤翼,雄驱双骏踞鳌头。
渔郎矶曲桃花浪,丞相祠前巨壑舟。
此日临渊何所羡,擎天砥柱在中流。
不仅仅是碑刻中的内容让我了解到更多甲秀楼的历史,我自己也很喜欢书法,我也挺愿意学习这些碑刻中书法的用笔。这些碑刻碑刻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书法作品。
参观龙门书院加上听导游的讲解也给我不少的理解和感受。龙门书院曾是贵州省最著名的学府之一,培养了众多文人雅士。门楣上”龙门书院”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彰显着这座学府的文化底蕴。它的文化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每年高考季节,龙门书院都会迎来大批学子前来祈福。
- Title: 贵州自然天文访问团 DAY1
- Author: Jason Yang
- Created at : 2024-06-26 08:00:00
- Updated at : 2024-06-26 23:56:00
- Link: https://blog.jason-yang.top/2024/06/26/贵州自然天文访问团 DAY1/
-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